長久以來,中國傳統文化的定位中,儒家思想被視為教育而非信仰,在於有教無類的精神下,不管有緣、無緣,都必須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。而佛教思想「真理的探索」,卻總被歸類為宗教信仰的範圍,是一種心靈的寄託。其主要差別在於佛家思想的傳統頗注重因緣的具足,即所謂的佛度有緣人,顯示出佛家教育的選擇性。造成佛家思想無法像儒家思想一樣,形成一般教育化的主因。教育的原則是有教無類,宗教自然是不能只度有緣人。(註:所謂有緣無緣端賴自己相不相信佛所說的真理,其實佛度所有眾生)
現代的教育偏向於知識的收集、資訊的累積、技巧的學習。殊不知學問的獲得和生活的體悟幾乎是兩碼事,很少人真正去體悟知識背後所蘊含的深意,這是需要有點智慧。教育是在傳達真理,是強迫性的,不管你喜不喜歡都要接受;而信仰則是隨個人的好惡而定的,沒人可管。
宗教對於真理上的追求,其本質和科學的的研究方法是不同的,但兩者都是在探求宇宙的真理,我們實在是沒有任何理由,把科學視為教育,卻把宗教視為信仰。透過真理的教育,了解宗教的平等性、一般性與共通性,如此,所產生的信仰才具長久包融的特質。
宗教與科學都是人類共業下的產物,其實根本就沒有宗教與科學這兩樣東西,有的只是要傳達「真理的教育」,只因人類的習性而把這些事情越弄越複雜。孔子(儒家)、老子(道家)、耶穌(基督教)、穆罕默德(回教)、釋迦牟尼(佛教),這五大宗教的創始者,原先都只是很單純的在傳播真理教育的工作,隨著時間的久遠,後人無法親身接觸只能看到經典、法門、儀式,而逐漸忽略了創教者原始的動機。
在過度重視西洋科學的今天,信仰反倒成為宗教傳播上的阻力,雖說近年來佛教的信仰逐漸深入社會各階層,激起參禪拜佛的熱潮,但仔細分析,在高度物質化文明的背後,會發現人類心靈上的空虛,以及反應出對生、老、病、死的無奈與敬畏。脫離輪迴之苦一直是吃齋、唸佛者所追求的目標,捻一柱香、誦一段經,或累積功德,暫時獲得心靈上的寧靜、慰藉、滿足,雖然這是佛教度化眾生的必要手段,但也慢慢扭曲了佛理的真義。
宗教逐漸被抽象化,科學逐漸被物質化,而被淪為滿足物慾的工具,這是人類的共業。人的起心動念無一不是受這共業的影響,這裡面已經沒有所謂的對錯問題,有的只是「習性」,很難根除。唯有透過靜坐的禪定才能脫離共業的連接,進而接通大自然的智慧,了解宗教與科學原始的真實面目。
科學是無法完全解釋佛陀的思想,但透過科學的驗證,卻足以讓人類了解佛陀的思想是「宇宙的真理」。吾人對宇宙真理的體悟,才是佛陀普渡眾生、大慈大悲的精神發揚。
佛教的真義,是教我們認識空性而去實証它,其意是指一切事物皆無固定的實體,是隨著因緣和合而起生滅的,也可以說世間的一切不斷的在變化、流動、轉變著,任何事物皆有成、住、壞、空的階段。雖然今天我們在世間所見到的一切自然現象,是實實在在的存在著,但它畢竟是一種假相,是一種被扭曲過後的一種幻相(投影相),也就是在我們所生長三度空間的系統運動下,所呈現出來的相。如何悟透一切現象都是假相所幻化的,知道事物皆隨著時間和空間而變化,此乃佛教的教義所在:「空的頓悟」。
舉例說明:
當我們身處在黑暗的室內,點一盞蠟燭,用雙手做出各種動物造形,將其藉由燈光投影到牆面上(此為二度平面空間),不論小鳥、狗、兔子的影像,皆由我們三度空間的人所造作出來的幻相,然而生活在二度空間的螞蟻,卻會認為我們所投射出來的影像,是真實存在的。同樣的,四度空間的眾生所製造出來的一切幻相投影,我們卻會認為那是真實存在的自然景象。
我們所處的立體三度空間的世界,是指由感官、觸覺可以感知的世界。當然一個世界要被感知,先決條件,必須由真實的四度空間,投影到三度空間的世界來,才有可能被我們感知。因此由此證明可知:可以被感知的世界,它並非真實的世界。然而,世人卻深受感知的影響,而將四度空間所投影的世界,認為是真實存在的,無法跳脫出對此幻相世界的執著。
佛說真理的目的,是要我們從假相中悟出真理,空間和時間都是人間相,不必迷戀於事物的外表,因為一切都是幻相,不被三度空間的投影相所矇蔽、迷惑,找出產生這些幻相的本體,則可看到四度空間的真實面貌。
對於無形界的認知,是需要用心去觀照領悟的,而不是強迫式的知識教育所能灌輸的。一般傳統的觀念都認為東方的宗教哲學,偏重於無形宇宙的研究,而西方的科學則偏重於有形宇宙的研究,自從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以來,這些傳統的觀念已被修正,西方科學已正式進入無形宇宙研究。
留言列表